科技为笔  山东“一市一策”驻点帮扶助力绘就母亲河新颜!-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9/11 16:48:15
来源:新华网

科技为笔  山东“一市一策”驻点帮扶助力绘就母亲河新颜!

字体:

  九曲黄河奔腾入海,万里生态长廊焕发新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关键践行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启动“一市一策” 驻点科技帮扶行动,山东省以科技为“金钥匙”,集结200余位科研骨干破解生态难题,交出了一份“生态效益凸显、治理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完善”的亮眼答卷——在驻点科技帮扶的加持下,2024年黄河干流山东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高达94.1%,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连续两年稳居全国前三,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同比改善13.5%,黄河三角洲珍稀物种重现,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迈入“快车道”。

  上下联动聚合力:构建全域协同帮扶机制

  驻点帮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全省一盘棋的“协同作战”,山东将科技帮扶纳入黄河流域十大重点行动,统筹水、气、固废、生态等重大专项行动同步推进,形成“省级统筹、市县级落地”的联动格局。

  在省级层面,山东打破科研资源壁垒,联合20余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组建省级工作组,与省科技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搭建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向驻点城市精准倾斜;在市县级层面,4个市级、5个县级驻点工作组均建立协调保障机制,地方主动提供办公条件、科研设施与数据资料,同步反馈生态治理新需求,让“科研端”与“需求端”无缝对接。截至目前,省市联动已形成30余项科研成果,涵盖技术体系、平台开发、标准规范、政策建议等多个领域,实现“既解当下难,又谋长远策”。

  闭环赋能提效能:创新“五边”模式破解治理难题

  “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这一贯穿山东驻点帮扶的工作模式,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治理一线”。为避免“碎片化研究”,山东创新“同题共答”机制:市级工作组聚焦驻点城市具体难题开展市域研究,省级工作组同步推进流域层面系统性分析,形成“市县破题、省级统筹”的研究闭环。

  针对黄河流域内秸秆、生活垃圾、畜禽粪污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驻点组参与并推进“多源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在济宁市示范应用,利用30万吨农业有机废弃物,实现发电2.4亿千瓦时、沼气5000万立方米、有机肥产品10万吨,变废为宝,实现了畜禽粪污、秸秆等多源农业有机废弃物氮利用率达到80%以上,该技术入选《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技术目录》。

秸秆收储基地

  有机固废堆肥车间

  针对流域总氮控制问题,驻点组提出加强对瀛汶河、柴汶河等重点区域总氮污染负荷的管控建议,指导泰安市41处建制镇48处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增加脱氮除磷工艺,推进东平湖总氮改善,2023年东平湖湖区总氮浓度较2022年改善66%,基本恢复2021年之前状态。

  治理后的东平湖湖区

  驻点组为解决济南市酿酒废水浓度波动与碳源高效使用间的工艺适配性难题,开发了白酒酿造废水高效资源化处理技术,指导酒类制造企业协商排放,在酿造废水浓度稳定的前提下,将其作为替代碳源投加于下游协同污水处理,不仅有效去除污染物,还实现了每年减少碳排放量1149.1t、节省运行费用28.5万元的目标,提供了一套酿酒废水实现减污降碳的有效路径。

啤酒污水处理的生物处理池

   白酒酿造废水处理后出水

  为加速成果转化,山东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陆海统筹生态治理与系统调控重点实验室,打造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打通“科研平台+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山东科技大市场”互联互通渠道,推动“科研成果”变为“治理实效”,指导12个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开展200余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扩面提质谋长远:打造流域帮扶“全覆盖”格局

  “不仅要帮好4个驻点城市,更要让科技帮扶惠及整个沿黄地区。”基于这一思路,山东在4个城市驻点基础上,进一步在沿黄其他5市实施“一县一策”驻点帮扶,集结10余个科研团队聚焦水、气、土壤、固废、农业农村、生态修复6大领域攻坚,率先在沿黄九省区实现黄河流域驻点科技帮扶“全覆盖”。

  更值得关注的是,山东推动驻点帮扶从“阶段性”向“长期性”升级——与济南、东营、滨州共建科研院所和实验室,让国家驻点团队“扎根”地方,形成“驻点不撤队、帮扶不断线”的长效机制。“以前是‘专家来了又走了’,现在是‘专家常驻、技术常伴’,治理底气更足了。”一位地方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感慨。

  党建引领强根基:青春力量激活生态保护“新动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青年要当先锋!”针对驻点团队青年占比高的特点,山东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一市一策’驻点科技帮扶青年突击队”,20余名青年科研人员常驻滨州、东营一线,在流域水质分析、水生态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中扛起重担,开展黄河干流和东平湖等水生态调查、无棣县陆域生态调查、黄河口陆海生态调查等过程中,白天奔走于河道浅滩和丛林盐碱地,晚上集中分析研讨各类问题,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地方管理部门,积极与地方共商解决应对之策。

  省级技术支撑单位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还打造“火红青春、岗位建功”党建品牌,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组织科研人员结合地方需求主动选题,形成20余项研究成果。“在党建引领下,我们既完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支撑任务,又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接地气的青年科研人才,实现‘业务攻坚’与‘人才培育’双丰收。”规划院专题负责人李艺说。

  如今,行走在山东黄河岸边,一幅“水清岸绿、鸟飞鱼跃”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黄河三角洲保护区鸟类种类达374种,消失多年的黄河刀鱼重现,江豚、斑海豹等珍稀物种频繁亮相黄河口湾区;全省PM2.5平均浓度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意场景,正成为山东流域生态保护的生动注脚。

  下一步,山东将持续深化驻点科技帮扶机制,以科技创新赋能流域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山东智慧”与“山东力量”,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纠错】 【责任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