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国度”的另一面

2025-07-28 16:32:03 来源: 《环球》杂志

4月13日,人们在泰国首都曼谷街头参加泼水节庆祝活动

/《环球》杂志记者 陈倩慈(发自曼谷)

编辑/胡艳芬

 

首都曼谷的高楼大厦,各具风情的一座座美丽海岛、街头巷尾人们的友善微笑……凭借多样化的旅游资源和友好的旅游环境,泰国成功跻身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国家之列。

但光鲜的旅游形象的另一面,泰国也有摩天大楼下的破旧铁皮屋、在拥挤车流间闪转腾挪的摩的、高端商场附近辛苦营生的街边小贩……城市与乡村、繁荣与贫穷、光鲜与困顿,在这片土地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繁华都市里另有一个“家”

泰国短篇小说家阿希里·覃玛绰曾在其东南亚文学奖获奖作品中这样描绘曼谷一个特殊的“家”——这里有母子三人栖身淌着污水的桥下:“这不过是废弃的箱盖和斑驳的白铁皮拼接成的简陋空间,白天顶着烈日,夜里看得见星星,周围却尽是高楼。”

这样的“家”在如今的曼谷仍然可见:孔堤区的一处高架桥下,简陋的民居紧依运河而建,素坤逸、通罗、阿索克等市中心区域排放的污水在这里汇集。附近居民大多是临时劳工,在港口装卸搬运货物、在市场贩卖小商品,或从事低端服务等,孔堤区也因此被视为曼谷规模最大的城市贫民社区之一。

据长居于此的西里蓬介绍,她所在的子社区搭建在由泰国港务局出租的土地上,形成已有数十年,尽管有部分住户经济条件改善后陆续搬离,但现在仍居住着数百户人家。人们大多蜗居在高架桥下狭窄的空间里,共用老旧的生活设施,每日听着车来车往的噪音入睡。

“我们有全城最贵的屋顶。”西里蓬指向高架桥底厚重的混凝土结构,不忘幽自己一默。在她看来,住房问题始终是穷人生存的最大困境,却从未被真正重视,贫困社区的人们一直面临着被驱赶、住所被拆迁的威胁,很多人被迫搬离后,却始终找不到可以安居的地方。

在曼谷市中心占据最昂贵地段之一的伦披尼公园是泰国历史最悠久的公园,每天接待数以千计的游客和市民来此休闲和锻炼,公园内的许多角落经常可见睡在长凳或草地上的无家可归者。调查显示,他们无家可归的原因主要是失业和家庭问题。

更多鲜明的对比存在于首都之外。当外国游客在清迈的五星级酒店里欣赏当地特色手工刺绣装饰品时,他们或许无从得知那些绣娘正在为慢性病医药费发愁。

在泰国清迈,一名女子在整理店铺

缩小贫富差距挑战大

无论是曼谷的城市贫民还是外府(曼谷以外各府)的非正规劳工,他们的种种境遇只是泰国社会深层贫富差距的一个缩影。泰国政府多年来为应对这一社会痼疾出台了多方面的保障与支持政策,包括采取差异化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职业培训与再就业计划、非正规就业保护机制,以及“国家福利卡”“数字钱包”等社会福利与现金转移计划,还有“东部经济走廊”等区域发展政策。

这些政策设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泰国政府希望从工资保护、社会福利、教育培训、地方发展等维度“多管齐下”解决问题,但实施效果参差不齐。近年来亦有不少批评声音,认为相关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缺乏协调、不可持续,以致减贫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见,缩小贫富差距仍是需要泰国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的长期挑战。

世界银行2024年发布的泰国贫困与公平简报显示,在贫困和不平等现象经历了数十年的显著改善后,自2015年以来,这一进展有所放缓。2015年至2021年,泰国的贫困率从7.2%下降到6.3%,国民消费基尼系数从36.2略微下降至35.1,国民收入基尼系数从44.5下降至43,而财富仍然高度集中,10%的人口握有75%的财富,使泰国成为全球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简报还指出,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转型停滞,使得泰国的减贫工作从主要依赖劳动收入转向更多地依赖社会转移支付。此外,人口老龄化和政策难以惠及最边缘社会群体,对进一步减贫形成掣肘。

泰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委员会(NESDC)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社会状况报告显示,尽管泰国在2023年已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将多维贫困人口比例至少减半”的子目标,全国在当年仍有613万多维贫困人口,另有约2400万人口存在陷入多维贫困的风险,这部分人群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中部地区,主要面临养老金无保障、垃圾处理不完善和资产保有不足等问题。

该报告同时强调,泰国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往往差异明显,这意味着同样的政策恐难以一体化解决多维贫困问题,需要根据地方特点灵活确定优先顺序和制定综合对策,并建议政府借鉴他国经验,推广使用多维贫困指数(MPI)分析定位目标群体作为预算分配依据,从而更精准地设计和执行下一阶段的减贫政策。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