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启动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多维记录各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火热景象,立体呈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的生动局面,集中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作为。即日起,中国精神文明网联合“文明+”传播矩阵,推出“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7月9日,“文明中国·看青海”典型案例发布会举行。钟奕 摄
7月9日,青海湖畔微风轻拂,“文明中国·看青海”典型案例发布会在青海省“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举行。发布会围绕“山宗水源 青风新韵”主题,系统展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青海实践成果。从教育传承到生态守护,从红色基因到民族团结,青海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诠释了“大美青海,美在文明”的深刻内涵。
文明的高度:守护与传承
国网青海电力玉树供电公司职工昂公,讲述破解鸟线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生动案例的故事。钟奕 摄
青海的文明,首先体现在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发布会上,“生命鸟巢”的故事令人动容——国网青海电力玉树供电公司用13年时间,将电网从“驱鸟”变为“引鸟”,为三江源的鸟类筑起云端家园。主讲人昂公说:“当雄鹰在铁塔上自由飞翔时,我们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答案。”这一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世界性难题,更成为青海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
胡·泽仁旺姆讲述自己立志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故事。钟奕 摄
刚刚填报完高考志愿的胡·泽仁旺姆,分享了她选择生物专业的初心——源于父亲讲述的老牧人用皮袍救湟鱼的感人故事。这个在布哈河边听到的故事,让她立志投身生态保护,成为新时代的“江源守护者”。
在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科研人员以“瓦里关曲线”撑起全球生态治理的责任;在果洛藏贡麻村,村民们把生态保护写进村规民约,实现了从传统牧业到多元产业的华丽转身。这些故事共同诠释着青海守护生态、传承文明的坚定信念。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规划保护部主任王秀娟深情讲述“两弹一星”精神孕育地的光荣历程。钟奕 摄
同样令人震撼的,还有西海镇的红色记忆。作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里承载着“两弹一星”精神的厚重历史。在典型案例发布现场,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规划保护部主任王秀娟的声音有些哽咽:“那些斑驳的厂房里,藏着科研人员用算盘打出的强国梦。”如今,这片土地通过红色研学、文化活化,让“隐姓埋名”的奉献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文明力量。
文明的温度:团结与奋进
全国道德模范完德尖措讲述自己以唐卡艺术促进民族团结、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故事。钟奕 摄
青海的文明,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教师杨毛吉被学生称为“杨妈妈”,29年来她用母爱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全国道德模范、唐卡非遗传承人完德尖措免费培养760多名学员,带动各族群众共走致富路。他说:“中华民族一家亲,大家过好了,我心里才踏实。”这些故事,让现场观众看到了青海民族团结的深厚根基。
青海日报社记者王煜鹏讲述教师杨毛吉、“中国好人”李延红、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职工的感人故事。钟奕 摄
“中国好人”李延红在5100米唐古拉山口勇救昏迷司机的事迹、“网上蒲公英”志愿者谷路路记录传播青海故事的坚守,让大家看到了青海人民最质朴的善良与担当。这些故事,正是青海民族团结进步、文明互鉴共荣的最好见证。
文明的气度:热爱与赤诚
蒙古族青年作家索南才让讲述自己从放牧娃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的成长之路。钟奕 摄
牧民作家索南才让和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师生们,与新时代社会文明共同成长。从放牧到写作,索南才让用《荒原上》等作品为游牧文明立传,成为首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85后”作家。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学生们用画笔描绘家乡巨变,将家国情怀深植心灵。
文明青海,不在山海之巅,而在人心刻度。青海的文明,既是对自然的守护、对历史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担当。发布会从《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声中开启,青海,正以它的高度、温度与气度,书写着新时代的文明篇章。
在这里,大美的、文明的青海故事弦歌不辍;在这里,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启动。随着采访组奔赴各地,更多城乡文明融合发展的鲜活图景将持续呈现,文明中国的故事也将从青海湖畔传扬到广袤的神州大地。(采访报道组:刘娜 王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