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影免费精品,亚洲日韩在线观看,精品大全在线看,a√天堂98国产在线

  • <strong id="opm3m"><u id="opm3m"></u></strong>
  • 新華網 正文
    攝影師云上捕捉,浦東就這樣“長起來”
    2018-09-15 11:22:33 來源: 青年觀察家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觀察君說:扛著標志性的大背包,凌晨守著魔都從沉睡中醒來,傍晚又等待夕陽的降臨,他在建筑中穿梭,與時間賽跑。為了記錄上海,“爬樓黨”攝影師余儒文,曾半年內7次登上位于浦東陸家嘴的上海中心,在632米高的視角下,拍下了連綿崛起的魔幻高樓、光影交錯的現代建筑、劇烈起伏的天際線,而這些,正匯成了浦東高速發(fā)展的縮影。


    632米高的上海中心,

    是陸家嘴的“第一高度”。

    也是觀望浦東和上海這些年來發(fā)展變化的最佳視角。

    對于爬樓攝影師余儒文來說,

    這樣的拍攝角度,他絕對不會錯過。


    余儒文來了。

    蓋著報紙?zhí)稍?20層工地的石膏板上,

    餓醒1次,凍醒2次,

    鬧鐘終于響了,這是凌晨3時。

    余儒文努力把自己叫醒,

    背起10公斤重的背包,帶著2臺相機和4個鏡頭,

    攥著扶手,一級一級地繼續(xù)往上爬。



    風在耳邊呼嘯,腳下也不自覺地打飄,

    他不敢往下看,就連自己也被藏匿到了云霧里,

    他站在了上海中心的樓頂最高處。

    架起相機,重復熟悉的動作,開始等待日出。



    4時,天空露出魚肚白。

    持續(xù)拍攝2個小時后,他終于合上相機蓋。

    從前一天下午5時到第二天清晨6時,

    這一趟,余儒文在632米高的樓頂待了12個小時。

    半年里,光是這座建設中的上海之巔,他就上了7次。



    余儒文俯拍了對面的魔幻高樓、

    腳下的鋼筋水泥、

    未完工的上海中心樓頂全景,

    就連工地的最后一根鋼梁和后來拆掉的照明燈

    也沒逃過他的鏡頭。



    這個30歲出頭的年輕人,

    也因為這組照片里的樓頂全景,

    拿下2015美國攝影學會(PSA)旅游數碼國際攝影展建筑類銅牌。



    在機緣巧合地成為“爬樓黨”之前,

    他曾?“駐扎”外灘3年,

    以地平線的視角拍攝浦東的陸家嘴,

    “當時就是想拍上海,能拍成什么樣,

    會給我什么感覺都不知道?!?/span>

    直到在網上翻到“爬樓黨”拍出的照片,

    他突然再次燃起熱血:

    同樣是陸家嘴,

    接連不斷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連接成起伏天際線,

    這不正是上海日新月異的變化嗎。



    爬樓成了他的習慣。

    最瘋狂的時候,

    一周4天,一次最少拍3個小時,

    每次拍幾百張照片,一年下來,

    他積累了1萬多張照片。

    每年7月至10月的夏末初秋,

    他每天關注空氣質量和能見度,

    只要遇上藍天白云,就一定去拍照。

    截至目前,他已經去過近20個上海制高點。



    有人認為掌握了好視角,

    拍出好照片一定很容易,

    但在樓頂,每每都是他最忙亂的時候,

    一臺相機記錄大場景,

    一臺捕捉光影細節(jié),

    4個鏡頭來回切換,

    余儒文總是抓緊一切時間出片。



    在余儒文看來,

    好的拍攝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

    天時地利人和。

    要花時間去等是一定的,

    但真的等到了,能不能拍好又是另一回事。



    即使提前看過天氣預報,

    有時候還是會突降大雨,

    只能掃興而歸;

    有時器材把握不好,

    難得的細節(jié)也因為沒抓住而失去,

    同樣的角度也難再遇到同樣的光影;



    臺風來臨前,云流動的速度很快,

    是最佳的拍攝期,

    但同時風也大,三腳架根本立不穩(wěn),

    就連整個人都在風中打晃。



    兜兜轉轉拍了上海7年,

    余儒文最喜歡的一張照片是《我與這座城》。

    這張照片借助三腳架拍攝,

    照片中,他站在外灘沙美大樓的露臺上,

    右側是利康大樓,

    1911年的建筑還是英國安妮女王時期的風格,

    清水紅磚拱形門窗,

    身旁是傍晚來來往往的行人、車流。

    遠處,東方明珠和上海金融中心也被一一收納,

    “這張照片里的建筑年齡相差百年”。



    “相比樓頂俯瞰,

    地面是人和城市的關系,

    也是城市和歷史、未來的關系?!?/span>

    在余儒文看來,每一棟老建筑都可以被閱讀。

    “既然喝酒講年份,為什么建筑不可以?

    拍攝就像考古一樣,用最恰當的手法和角度,

    讓人們看到它的真面目”。



    遺憾的是,

    他拍過的很多景觀,

    已慢慢成為絕唱。

    加速發(fā)展的上??偸怯行碌母邩遣粩喟蔚囟穑?/span>

    有些不錯的視角因此被遮?。?/span>

    一些頗有歷史感和人文氣息的房屋,

    因為老舊,也在一點一點地被拆掉。



    康定路600號就曾被余儒文永恒定格。

    在即將被拆除的殘垣斷壁上,

    藝術家在墻上涂鴉出熟睡的少女、作畫的孩子等,

    尋夢記憶中的上海。

    耳畔推土機“轟轟隆隆”的聲音越來越近,

    余儒文舉起相機趕緊搶拍幾張,

    在被“工程帽”趕走的后一秒鐘,

    他親眼看見一面墻在自己面前轟然倒塌。



    這幅作品成為上海市攝影藝術節(jié)的入選作品。

    “今天的攝影就是明天的歷史,

    我想做的,

    就是盡力把將來可能或就要消失的東西

    用鏡頭記錄下來”。


    也因此,余儒文更加珍惜每一次拍攝機會,

    “把每一次都當作最后一次來拍攝?!?/span>

    他還是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上海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也兼任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



    在他的照片里,

    總是很容易找見外灘、陸家嘴這樣的地標。

    他也很愛集齊上海中心、國金中心、

    還有金茂大廈這具有代表性的浦東高度“三件套”

    余儒文偶爾也會把自己的照片放到國外的網站,

    他希望瀏覽圖片的外國人,

    一眼就能認出這里是上海。



    在重復的拍攝里,

    他發(fā)現相機里的上海一直在“長高”。

    28年里,浦東的變化尤為明顯,

    同一角度的照片里,

    一些摩天大樓慢慢聳立起來,沖向天際。

    拍攝過程中,余儒文也在無數次問自己,

    “心中的上海究竟是什么樣子?”



    這個在蘇州河畔降生,

    黃浦江邊長大的土生土長的上海人,

    覺得自己從一個游客的狀態(tài),

    慢慢變成了真正的上海人。



    在不同的樓宇和景色的排列組合間,

    他不斷發(fā)現著上海新的風貌,

    在追趕浦東快速前進的腳步中,

    他永遠在填補自己認知的真空地帶,

    人也因此變得更加腳踏實地。



    拍風光,很多時候都是重復的。

    但這位攝影師說,

    “只要還有機會,無論拍過多少次,

    每個制高點我都會一去再去?!?/span>

    喜歡歷史的余儒文希望穿透建筑表面,

    見證、記錄下更多的城市內涵與變遷。


    “早晚有機會,我要把我的故事講給你們聽。

    我和作品的故事,就是我與這座城的故事”。



    他常說一句話,

    “建筑是無數個細節(jié)匯聚而成的活歷史,

    它的存在無聲地代表著一個時代?!?/span>

    在余儒文看來,

    鋼筋水泥玻璃幕墻代表著上?,F代化的腳步

    而歷史老建筑則詮釋了一段過去。


    28年的發(fā)展,

    讓陸家嘴成為了上海,乃至全中國最有名的CBD。

    摩天大樓接踵而至,萬丈高樓平地而起。

    浦東的建設沒有休止符,

    而他能做的,就是用鏡頭去追趕建設的速度。



      作者: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景爍

      微信編輯:沈少博

      圖片:受訪者供圖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成嵐
    攝影師云上捕捉,浦東就這樣“長起來”-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51112343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