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电影免费精品,亚洲日韩在线观看,精品大全在线看,a√天堂98国产在线

  • <strong id="opm3m"><u id="opm3m"></u></strong>
  • 新華網 正文
    為什么雙方都愿意成交,但有的媒體誤讀?
    2019-10-14 19:42:57 來源: 澎湃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陶然筆記微信號10月14日消息,這兩天關注外媒的磋商報道,發(fā)現一件有趣的事情。

      美國總統特朗普11日在會晤劉鶴副總理時表示,經貿磋商取得了實質性的第一階段成果,他還希望雙方團隊抓緊工作,及早確定第一階段協議文本,并繼續(xù)推進后續(xù)磋商。

      但是,從美國部分媒體的報道來看,似乎并不認同特朗普的這一表示,甚至暗示中美之間并沒有達成什么“第一階段協議”,理由是中國沒說。

      “彭博社報道稱,中國官方聲明和主要官方媒體報道并未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的磋商結果稱之為‘協議’。中國商務部只是說雙方在一些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意朝著最終達成協議的方向努力,在聲明中并未提到美方承諾周二不上調關稅或者美方聲稱的中方將在兩年內采購400億至5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報道稱,新華社將最近的一輪磋商稱為‘理性和務實’的進展,但并未提到協議或者任何具體步驟?!?/p>

      那么,中美之間是否就協議達成一致?

      以陶然筆記的判斷,雙方的表態(tài)實際上是一致的。

      特朗普總統是在和劉鶴副總理會晤的正式場合向媒體宣布這件事的。他使用了“協議”這樣的措辭,談到了文本準備,甚至提到了簽署時機。

      如果中方對這些內容有異議,會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

      為什么中方的措辭里,沒有“協議”這樣的字眼?

      因為雙方的政治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不同。

      熟悉中方情況的人會知道,中方向公眾傳遞的官方措辭和文件,往往會經歷十分嚴謹細致的過程之后才會發(fā)出。

      這遵循了中國人的習慣和傳統——這些措辭和文件發(fā)出之后,是能代表官方立場,用作資料援引,甚至形成歷史記錄的內容。

      還要看到,中美經貿磋商是當前全世界的頭等大事,此前也經歷過幾度波折,協議文本的準備也需要幾周時間。

      考慮到這些因素,中方在這個問題的表態(tài)上慎而又慎,并不奇怪。

      從美方的關注點來說,引導資本市場預期是其最看重的內容。11日當天資本市場是什么反應,大家也都十分清楚。

      何況美方以“協議”的措辭來形容目前中美的進展狀態(tài),也能看出對中方信用程度的認同。

      因此不管外界的猜測如何,我們大致可以確認——

      一方面雙方的對外表態(tài)實際上是一致的,正留待最后的文本和簽署;另一方面對協議的表述,中美因為文化和表達習慣的原因,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此外,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中美兩邊都有觀點認為對方在本輪磋商中占了上風。

      “《華爾街日報》12日報道稱,中方在本周經貿磋商中獲勝,美方暫停對中國加征新的關稅,同時將許多訴求留到晚些時候磋商以換取中方保證增加美國農產品采購?!?/p>

      在陶然筆記看來,這未嘗不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記得在大約半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兩國磋商,如果談出一個兩邊都不是很滿意但又大致能夠接受的結果,那就是成功的,執(zhí)行起來也會順利一些。如果只是單方面特別滿意的協議,而無視另一方的利益和訴求,那么即便是簽署了也未必能夠落地,而且后患無窮。”

      究竟是不是這樣?不妨慢慢走著看。(令狐貓/陶然筆記微信號)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為什么雙方都愿意成交,但有的媒體誤讀?-新華網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7271125103916